时间: 2025-04-29 08:29: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8:29:56
怒形于色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愤怒的情绪表现在脸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生气或愤怒而无法掩饰自己的情绪,使得愤怒的表情显露无疑。
在文学作品中,怒形于色 常用来描绘角色的内心状态,增强情感的表达。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某人因为某事非常生气,以至于无法控制自己的表情。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交往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分析人的情绪控制能力。
同义词:面露怒色、怒气冲冲、怒目而视 反义词:喜形于色、面带微笑、和颜悦色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表达的愤怒程度和具体情境的不同,而反义词则完全表达了相反的情绪状态。
怒形于色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相对稳定。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类似的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
在文化中,控制情绪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怒形于色** 有时会被视为缺乏自制力的表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直接表达愤怒也被认为是诚实和直率的表现。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它让我联想到紧张和冲突的场景。在表达时,它可以帮助我更生动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团队会议中看到一位同事因为项目进展不顺而怒形于色,这使得整个会议室的气氛变得非常紧张。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怒形于色,如同暴风雨前的乌云,压抑而不可忽视。”
视觉上,怒形于色 让我联想到紧皱的眉头和瞪大的眼睛;听觉上,可能是沉重的呼吸声或是愤怒的吼叫。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his anger was written all over his face" 或 "he looked furiou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状态相似。
怒形于色 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的情绪状态时非常有力,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也让我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更加精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至关重要。
绍兴二十一年,唐嘉猷为教授,既试,将揭榜,游进士福州人陈炎梦登大成殿,夫子赐之酒五樽。子夏怒形于色,举足蹴其二。
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
1.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
2.
【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形,象形也。 、 《庄子·天地》-物成生理谓之形。 、 《易·屯》-雷雨之动满形。 、 《礼记·乐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 《孟子》-形色天性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形者,生之具也。 、 《列子·说符》-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 《后汉书·张衡传》-形似酒尊。 、 、 《聊斋志异·促织》-形若土狗。 、 明·魏学洢《核舟记》-因势象形。
【组词】
形物、 条形;线形;方形;圆形;球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多角形;多边形;口形;体形
形体,实体。
【引证】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可以隐形。 、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山岳潜形。 、 蔡元培《图画》-钩勒形廓。
【组词】
形寂、 形响、 形解、 有形;无形;整形;形生、 形性、 形训
3.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4.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