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4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43:51
“不忿”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心中不满,感到愤恨或不平。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或某种情况感到不公平或不满意,从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
在文学作品中,“不忿”常常用来描绘主人公对不公正待遇的反应,增强故事的情感张力。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不忿”来表达对某人行为的不满或对某种不公平现象的抗议。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个体或群体的情绪状态和社会动态。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的深浅,例如“不满”可能只是轻微的不快,而“愤恨”则表示更强烈的愤怒和憎恨。
“不忿”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古老,其构成是“不”(否定)和“忿”(愤怒)的结合。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不忿”常常与正义感和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表达对不公正行为的抗议。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常被用来批评社会不公或个人遭遇的不平等待遇。
“不忿”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正义感和对不公正的厌恶。它让我联想到历史上许多为正义而斗争的人物和**。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因为朋友被不公平对待,我感到非常不忿,并积极参与到帮助朋友争取公正的过程中。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不忿”:
当夜幕低垂,星辰不语,
我的心,因不忿而燃烧。
世间的黑暗,岂能长久,
正义的光,终将照耀。
“不忿”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抗议的画面,如人群举着标语牌,高呼口号。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激昂的音乐或抗议的呼声。
在英语中,“不忿”可以对应“resentment”或“indignation”,它们都表达了不满和愤怒的情绪,但在语境和情感强度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不忿”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表达不满和抗议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语言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和情感表达的载体。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如何恰当地使用这个词汇,以准确传达我的情感和观点。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忿】
(形声。从心,分声。从“心”,表示与心情有关。本义:愤怒,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忿,悁也。 、 《广雅》-忿,怒也。 、 《易·象传》-君子以惩忿窒欲。 、 《礼记·大学》-身有所忿窒。 、 《楚辞·怀沙》。注:“恨也。”-惩违改忿兮。 、 《庄子·达生》-忿慉之气。 、 《玉篇》-忿,恨也,怒也。 、 《战国制·秦策》-伯主约而不忿。 、 《孙子·谋攻》-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组词】
忿恨、 忿气、 忿怒、 忿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