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14: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4:55
“挟天子以令天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挟持**来命令天下”。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利用权威或地位高的人来控制或影响其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权谋斗争或政治操纵的场景。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批评某人利用他人的权威来施加影响。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这个成语被用来分析历史**或政治策略。
同义词:
反义词: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描述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些政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政治操纵和权谋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权威和等级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挟天子以令天下”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权力和权威的复杂态度,既有对其的敬畏,也有对其滥用的批评。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权力的滥用和道德的沦丧。它提醒人们警惕那些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控制他人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试图利用自己的地位或他人的权威来影响决策。这时,我们可以用这个成语来表达我们对这种行为的批评和不满。
在诗歌中,可以将这个成语融入到对权力斗争的描绘中,如:
权谋深似海,挟天子以令天下,
风云变幻间,谁人能辨真假?
结合历史剧中的场景,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挟持汉献帝的情节,可以很好地展示这个成语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laying the king's card”或“using the king's name”,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表达了利用权威来施加影响的意思。
“挟天子以令天下”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权力和权威的复杂性,提醒我们在尊重权威的同时,也要警惕权力的滥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权力斗争和政治操纵的看法。
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从。
1.
【挟】
(形声。从手,夹声。本义:用胳膊夹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挟,俾持也。 、 《国语·齐语》-挟其枪。刈耨鑮。 、 《管子·小匡》注-右掖曰挟。 、 《国语·吴语》-挟经秉枹。 、 《楚辞·天问》-何冯弓挟矢。 、 《战国策》-左挟弹,右摄丸。 、 《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 、 明·魏禧《大铁椎传》-骑马挟矢。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操刀挟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挟匕首。
【组词】
腋下挟着一本书;挟枪;挟弓;挟尺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3.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
4.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5.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
6.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7.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