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46: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46:34
口哨儿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用口吹出的声音,通常是通过嘴唇的振动或舌头的技巧来产生。基本含义包括:
口哨儿 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于“口”和“哨”的结合,表示通过口腔发出的哨声。在古代,口哨儿可能更多用于狩猎或军事信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用途和含义逐渐扩展到日常生活和娱乐中。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口哨儿有着不同的意义和用途。在一些文化中,吹口哨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是一种普遍的娱乐方式。在体育比赛中,口哨儿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用于维持比赛的秩序和节奏。
口哨儿通常带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联想,它可能让人想起童年时的无忧无虑,或是夏日午后的悠闲时光。在某些情境下,口哨儿也可能带有一种挑衅或不尊重的意味。
在个人生活中,口哨儿可以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方式,也可以在需要时作为一种信号或沟通工具。例如,在户外活动中,吹口哨可以帮助召集同伴或发出紧急信号。
在诗歌中,口哨儿可以用来描绘一个轻松的场景:
春风拂面,柳枝轻摇, 他吹着口哨儿,步履轻盈。 心中的旋律,随风飘扬, 在这春日的午后,一切如此美好。
口哨儿的声音通常是清脆而响亮的,可以让人联想到空旷的田野、悠闲的午后或是欢快的旋律。在视觉上,口哨儿可能让人想到一个轻松自在的人,或是体育场上的裁判。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口哨儿的基本含义相似,但其社会和文化含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吹口哨可能被视为对女性的不尊重,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是一种普遍的娱乐方式。
口哨儿 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声音和动作,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口哨儿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多样性。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哨】
(形声。从口,肖声。本义:口小不能容的,一说口歪不正的)。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哨,不容也。 、 《韵会》引《说文》-哨,口不容也。 、 礼记·投壶》-某有枉矢哨壶。
【组词】
哨壶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