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9: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9:35
词汇“殷国”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殷国”字面意思指的是古代的一个国家,具体指的是商朝的晚期,即殷商时期的国家。商朝是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其晚期被称为殷商,因此“殷国”可以理解为商朝晚期的国家。
在文学作品中,“殷国”可能被用来指代古代的历史背景,或者在讨论古代历史时作为一个地理或政治实体的名称。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历史学或考古学的专业讨论中。
“殷”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包括红色、深厚等。在商朝晚期,由于都城迁至殷(今河南安阳),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殷商。随着时间的推移,“殷国”成为了指代这一历史时期的专有名词。
在历史文化中,殷国代表了青铜时代的巅峰,其文化和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殷墟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的社会结构、**信仰和艺术风格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提到“殷国”,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辉煌和神秘,以及历史的沧桑感。它唤起的情感可能包括对古代文明的敬畏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由于“殷国”是一个历史学术语,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不太会直接使用这个词汇。但如果参与历史研究或文化交流活动,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历史。
在创作历史小说或诗歌时,可以使用“殷国”来营造古代的氛围,例如: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殷国”的词汇,但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明的历史时期和文化遗产来探讨各自的历史特点。
“殷国”作为一个历史学术语,对于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专业词汇有助于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文化素养。
1.
【殷】
(会意。从殷从殳。本义:盛乐)。
【引证】
《说文》。按,殷者,舞之容,殳者,舞之器。-殷,作乐之盛称殷。 、 《公羊传·文公二年》-五年而殷祭。 、 《礼记·曾子问》-服除而后殷祭。 、 《仪礼·士丧礼》-月半不殷奠。 、 《易·豫》。王弼注:“用此殷盛之乐荐祭上帝也。”-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 《金史》-神其来思,时歆荐殷。
大。
【引证】
《广雅》-殷,大也;众也。 、 《庄子》-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
【组词】
殷奠、 殷喜、 殷祭、 殷袔、 殷殷轸轸、 殷礼、 殷事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