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00: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00:09
守则:指规定行为准则的书面文件或口头规定,通常用于指导个人或团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规范。它强调遵守规则和原则,以确保秩序和效率。
守则一词源于汉语,由“守”和“则”两个字组成。“守”意为遵守,“则”意为规则或原则。在古代汉语中,守则多用于军事或政治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各个社会层面。
在**文化中,守则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秩序,与儒家思想中的“礼”和“义”相呼应。在现代社会,守则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以维护社会稳定和职业道德。
守则给人以秩序、规范和责任的联想。它可能引发对纪律和规则的尊重,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引发对自由和创新的限制的担忧。
在个人生活中,守则可能体现在家庭规则、学校规章或工作职责中。例如,家庭守则可能包括尊重长辈、分担家务等。
在诗歌中,守则可以被用来象征秩序和规范:
在规则的森林里,
守则如树,根深叶茂,
指引着旅人,
穿越无序的迷雾。
守则可能让人联想到整齐的文件柜、严肃的会议室或庄严的法庭。在听觉上,它可能与正式的演讲、法律宣读或学校铃声相关联。
在英语中,“守则”可以对应为“code of conduct”或“rules”。不同文化对守则的重视程度和具体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强调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守则作为指导行为的规范,在维护社会秩序和职业道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语言学*和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守则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遵守规则,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成长。
1.
【守】
(会意。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左传·二十一年》-王巡虢守。 、 《周礼均人》。注:“地守,衡虞之属。”-均地守。 、 《周礼·内宰》。注:“宿卫者。”-纠其守。 、 《荀子·王制》。注:“谓地也。”-虽守者益。 、 《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 《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
2.
【则】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则,等画物也。 、 《尔雅》-则,法也;则,常也。 、 《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 《周礼·大司马》-均守平则。 、 《周礼·太宰》-法则以驭其官。 、 《周礼·太史》。注:“亦法也。”-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 《诗·大雅·庶民》-有物有则。 、 《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组词】
则天、 则度、 则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