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34: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34:17
词汇“束紒”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老或专业的词汇。经过查询,发现“束紒”在古代文献中可能指的是束发的带子或者束发的样子。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束紒”的字面意思是指束发的带子或者束发的样子。在古代,人们常常用带子将头发束起来,以保持整洁或符合礼仪。
由于“束紒”是一个较为古老的词汇,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低。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能会出现描述人物装扮或礼仪场合的语境。在专业领域,如古代服饰研究或历史文献研究中,可能会提及“束紒”。
“束紒”的词源可能与古代的服饰文化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中更常用的词汇如“发带”、“发饰”等取代了“束紒”,使其逐渐淡出了日常用语。
在古代**,束发是一种礼仪和身份的象征。不同的束发方式和束紒的材质、样式可能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
提到“束紒”,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优雅和礼仪,以及那种古典美的氛围。它可能唤起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怀念。
由于“束紒”在现代生活中不常见,个人应用的机会较少。但如果参与古装剧的拍摄或古代文化活动,可能会用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女子的诗歌时,可以这样使用:
她轻挽青丝,束紒如云,
步履间,古韵悠然。
提到“束紒”,可能会联想到古装剧中的场景,或者是古代绘画中的人物形象。视觉上,可能会想到细腻的丝带和柔顺的长发;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乐器的悠扬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束发工具或方式也有存在,但名称和具体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日本的“带”(obi)在某些场合也用于束发。
“束紒”作为一个古老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演变和文化传承。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对于提升语言素养是有益的。
1.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
2. 【紒】 紫青色的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