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1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17:03
词汇“束箧”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束箧”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
“束箧”的字面意思是捆绑的箱子或盒子。其中,“束”指的是捆绑、束缚的动作,“箧”则是指小箱子或盒子。在古代,人们常用绳子将箱子捆绑起来,以保护箱内的物品或便于携带。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束箧”常用来形容整理行装或携带物品的情景。例如,在描述旅人准备出发时,可能会提到“束箧”以表示整理行李。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较少出现,可能被更常见的词汇如“行李箱”、“包裹”等替代。
“束箧”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行李箱”、“包裹”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在古代社会,人们出行时常常需要携带一些必需品,因此“束箧”成为了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出行习惯。
“束箧”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古典、怀旧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出行场景,以及那种简朴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在现代生活中,虽然我们不常使用“束箧”这个词汇,但在描述古代背景的故事或影视作品中,这个词汇仍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旅人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束箧”来增添古典氛围:
月下束箧辞家去,
山水间寻诗意长。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古代旅人正在月光下整理行李,捆绑箱子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行李箱被捆绑时发出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束箧”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捆绑的箱子”在不同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词汇。
“束箧”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和文化知识。
1.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
2.
【箧】
小箱子,藏物之具。大曰箱,小曰箧。
【引证】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负箧曳屣。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家书一箧。
【组词】
箧衍、 箧笥、 箧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