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38: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38:19
“入声”是汉语古音调之一,属于汉语四声(平、上、去、入)中的第四声。入声的特点是发音短促,带有塞音韵尾,如-p、-t、-k等。在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但在一些方言(如粤语、闽南语)和古诗词中仍保留着入声的痕迹。
入声起源于古代汉语,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在北方方言中,入声逐渐消失,转化为其他声调。在南方方言中,入声保留得较为完整。
入声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体现了汉语的音韵美,对于理解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有着重要作用。在方言保护和语言多样性的背景下,入声的研究和传承也具有文化价值。
入声字往往给人一种古朴、深沉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文化和历史。在创作中,合理运用入声字可以增强作品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在学习和研究古诗词时,对入声的理解帮助我更好地把握诗词的韵律和情感表达。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方言中的入声也增加了我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的诗歌时,我可能会特意使用一些入声字,以增强诗歌的历史氛围和韵律感。
听到入声字的发音,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钟声或鼓声,短促而有力。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建筑的飞檐或古代文人的书法。
在其他语言中,如日语的促音(っ)和韩语的紧音,也有类似短促发音的特征,但它们与汉语的入声在语音学上有不同的特点和演变路径。
入声作为汉语古音调的一部分,不仅在语音学上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也在文化和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和掌握入声,对于深入理解汉语的音韵美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1.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