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5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53:49
词汇“掉舌鼓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掉舌”可能指的是说话或辩论时舌头的动作,而“鼓唇”则可能指的是嘴唇的动作,通常与说话或唱歌有关。结合起来,这个词汇可能形容一个人说话或辩论时非常活跃,嘴唇和舌头的动作频繁。
由于“掉舌鼓唇”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可能源自古代对说话动作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
在古代**,口才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技能,尤其是在政治和文学领域。因此,形容一个人口才好的词汇在古代文学和历史记载中较为常见。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充满活力和说服力的演说家,给人以积极、生动的印象。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特定的语境下,如辩论比赛或演讲比赛中,可能会用来形容表现出色的选手。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他站在台上,掉舌鼓唇,
言辞如箭,射穿听众心房。
想象一个演说家在台上激情演讲,嘴唇和舌头的动作频繁,声音洪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loquent”或“articulate”,用来形容一个人口才好,能言善辩。
“掉舌鼓唇”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对口才的重视。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不常用,但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词汇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他一早就在教师里~。
1.
【掉】
(形声。从手,卓声。本义:摇,摆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掉,摇也。 、 《史记·淮阴侯列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 、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未折,尾大不掉。
【组词】
掉尾巴;掉荡、 掉眩、 掉擘、 掉舌、 掉嘴弄舌、 掉栗
2.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
3.
【鼓】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 、 《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 《汉书·律历志上》-皮曰鼓。 、 《楚辞·屈原·国殇》-抱玉枪兮击鸣鼓。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阗王钟鼓之乐。
4.
【唇】
(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形体》-脣,缘也,口之缘也。 、 《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组词】
唇吻、 唇红齿白、 唇不离腮、 唇齿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