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21:45: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21:45:21
词汇“峭正”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文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以下分析:
“峭”字通常指山势陡峭,形容事物高耸、陡直,有时也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刚直、严厉。 “正”字则有正直、正确、端正等含义。 结合起来,“峭正”可能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具有刚直、端正的特质,或者指行为、态度严肃认真。
由于“峭正”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中很少出现。在古文或特定专业领域(如书法、绘画评论)中,可能会用来形容作品的风格或人的品性。
“峭”字源于古代汉语,原指山势陡峭,后引申为形容人的性格或事物的状态。 “正”字同样源远流长,基本含义一直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刚直不阿、端正严肃被视为美德,因此“峭正”可能在某些语境下被赋予正面评价。
“峭正”可能让人联想到高山、严峻的环境,以及坚定不移的品格。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正直、坚定品质的尊重和向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刚正”、“严肃”等更为常见的词汇来描述类似特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心如同峭正的山峰,历经风雨,依旧屹立不倒。”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陡峭山峰的画面,音乐上可能联想到庄严、有力的乐章。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通过描述性的短语来表达类似的含义。
“峭正”作为一个形容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体现了汉语丰富的表达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学*和使用这类词汇时,可以增进对语言多样性和文化深度的理解。
1.
【峭】
(形声。从山,肖声。《说文》:从阜。本义:陡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峭,陵也。从阜,肖声。斗直曰峭。 、 《广雅》-峭,高也。字亦作峭。 、 《淮南子·脩务》-上峭山。 、 《韩非子·内储说上》-涧深,峭如墙。 、 宋·沈括《梦溪笔谈》-峭拔险怪。 、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峭拔秀丽。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峭壁拔起。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峭壑阴森。
【组词】
峭拔、 峭岸、 峭谷、 峭坂、 峭卓、 峭岫、 峭削、 峭峙、 峭峭
2.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