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4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40:44
“峭拔”是一个形容词,字面意思是指山势险峻、高耸挺拔,形容山峰或山脉的形态。基本含义可以延伸到形容人的性格刚强、不屈不挠,或者形容文笔、风格等尖锐、有力。
“峭拔”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峭”和“拔”两个字组成。“峭”原指山势险峻,“拔”则有挺拔、突出的意思。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含义逐渐扩展到形容人的性格和文风。
在文化中,“峭拔”常与山水画和诗歌中的自然景观相联系,体现了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崇尚。同时,它也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与**传统文化中的“刚健”、“自强”等价值观相契合。
“峭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联想到的是坚定、不屈和力量。在情感上,它可能激发人的敬畏和钦佩之情。
在描述自然景观或人物性格时,我可能会使用“峭拔”这个词来传达一种强烈的形象和情感。例如,在描述一位历经磨难仍坚持不懈的朋友时,我会说他有着峭拔的意志。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峭拔的山峰,矗立在云海之巅,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不朽。”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teep”或“towering”,但它们更多强调的是陡峭和高大,不如“峭拔”在汉语中包含的刚强和挺拔的意味。
“峭拔”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应用场景,不仅形容自然景观,也形容人的性格和文风。它在文学和日常表达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是汉语中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通过学*和使用“峭拔”,我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我对自然和人的深刻理解。
1.
【峭】
(形声。从山,肖声。《说文》:从阜。本义:陡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峭,陵也。从阜,肖声。斗直曰峭。 、 《广雅》-峭,高也。字亦作峭。 、 《淮南子·脩务》-上峭山。 、 《韩非子·内储说上》-涧深,峭如墙。 、 宋·沈括《梦溪笔谈》-峭拔险怪。 、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峭拔秀丽。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峭壁拔起。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峭壑阴森。
【组词】
峭拔、 峭岸、 峭谷、 峭坂、 峭卓、 峭岫、 峭削、 峭峙、 峭峭
2.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