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04: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04:41
“挈泰山以超江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举起泰山来跨越江河”。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人的力量或能力极其巨大,能够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它强调的是超越常人的能力或壮举。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的非凡能力或壮举,如古代的武将或神话中的英雄。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夸张地描述某人的能力或成就。在专业领域,如体育或工程学,它可能用来形容突破性的技术或成就。
同义词:力大无穷、超凡脱俗、出类拔萃 反义词:力不从心、无能为力、庸庸碌碌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挈泰山以超江河,非力士莫之能也。”原意是指只有力大无穷的人才能做到这样的壮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形容各种超越常人的能力和成就。
在**文化中,泰山被视为五岳之首,象征着崇高和庄严。江河则象征着广阔和深远。因此,“挈泰山以超江河”不仅形容力量,也象征着超越常规的智慧和勇气。
这个成语给人以震撼和敬畏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那些超越常人、创造奇迹的英雄形象。它激励人们追求卓越,挑战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在某个领域做出非凡成就的人,如科学家、**员或艺术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挈泰山以超江河,英雄志在四方游。 挥剑斩断千重浪,豪情壮志永不休。”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英雄站在泰山之巅,挥手间,泰山被举起,跨越波涛汹涌的江河。这样的场景可以通过宏伟的音乐和壮观的视觉效果来表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ove mountains”,意为“克服巨大困难”,虽然意思相近,但“挈泰山以超江河”更强调力量和壮举的非凡性。
“挈泰山以超江河”这个成语不仅形容了超凡的力量和能力,也体现了对英雄主义和卓越成就的赞美。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激发人们的追求和梦想。
夫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之及今,生民而来,未尝有也。
1.
【挈】
契约,书契。 同: 契
【引证】
《汉书·沟洫志》-今内史稻田租挈重。 、 卫觊《魏受禅表》-书挈所录帝王遗事。
(形声。本义:提起)。
2.
【泰】
(形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亦作汰。疑泰、太、汰三形实同字。
3.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4.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5.
【超】
(形声。从走,召声。本义:跃上;跳过,跃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超,跳也。 、 《吕氏春秋·悔过》。注:“巨踊上车也。”-超乘者五百乘。 、 《楚辞·九章·抽思》-超回志度。 、 《楚辞·九思·伤时》-超五岭兮嵯峨。 、 《史记·白起王翦传》-方投石超距。 、 《孟子·梁惠王上》-挟泰山以超北海。
【组词】
超乘、 超足、 超步、 超次
6.
【江】
(形声。从水,工声。本义:长江的专称)。
同本义。
【引证】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 、 《诗·小雅·四月》-滔滔江汉。 、 温庭筠《送人东归》-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 杜甫《秋兴八首》-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组词】
江汉、 江水、 江左烟霞、 江陵
7.
【河】
(形声。从水,可声。本义:黄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 《书·禹贡》-导河积石。 、 《列子·汤问》-河阳之北。 、 《吕氏春秋·慎行论》-三豕涉河。
【组词】
河堧、 河湟、 河朔、 河洛、 河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