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1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14:32
“入超”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商品和服务的总值超过其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总值。这种现象通常被视为贸易逆差。
在经济和贸易领域,“入超”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一个国家的贸易状况。在新闻报道、政府报告和学术论文中,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但人们可能会通过新闻媒体间接接触到这个概念。
同义词“贸易逆差”和“进口超额”在含义上与“入超”相似,但“贸易逆差”更侧重于整体贸易状况,而“进口超额”则更具体地指进口超过出口的部分。反义词“出超”和“贸易顺差”则表示出口超过进口的情况。
“入超”一词源于经济学,直接由“入”(进入)和“超”(超过)两个字组合而成,形象地描述了进口超过出口的经济现象。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个词在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入超”可能被视为经济不平衡的标志,政府和公众可能会对此感到担忧。在某些情况下,入超可能被认为是国内产业竞争力不足的表现,需要通过政策调整来改善。
“入超”这个词可能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通常与经济问题相关联。人们可能会联想到经济不稳定、失业率上升等问题。然而,对于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来说,这个词可能只是一个中性的描述性术语。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入超”这个词,但通过新闻报道和经济学课程,我了解到它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例如,在讨论国家贸易政策时,这个词经常被提及。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入超”:
在贸易的海洋里,
我们的船只载满了入超的忧愁,
寻求着平衡的港湾,
期待着出超的曙光。
想象一幅图表,显示一个国家的进口和出口曲线,当进口曲线高于出口曲线时,这就是“入超”的视觉表现。听觉上,这个词可能与经济新闻报道中的数据分析声音相关联。
在不同语言中,“入超”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英语中,它可能被翻译为“trade deficit”。不同文化对贸易逆差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可能有所不同。
“入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术语,用于描述一个国家的贸易状况。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和经济政策。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专业术语对于深入讨论相关话题至关重要。
1.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2.
【超】
(形声。从走,召声。本义:跃上;跳过,跃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超,跳也。 、 《吕氏春秋·悔过》。注:“巨踊上车也。”-超乘者五百乘。 、 《楚辞·九章·抽思》-超回志度。 、 《楚辞·九思·伤时》-超五岭兮嵯峨。 、 《史记·白起王翦传》-方投石超距。 、 《孟子·梁惠王上》-挟泰山以超北海。
【组词】
超乘、 超足、 超步、 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