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3: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3:14
“十年九涝”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十年的时间里,有九年都会发生水灾”。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个地区经常发生水灾,洪涝灾害频繁,是一个描述自然灾害频发的表达。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绘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或者强调某个地方的灾害历史。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描述某个地方的气候特点或者历史上的灾害情况。在专业领域,如气象学或灾害管理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某个地区的灾害风险评估。
同义词:水患频发、洪涝连年 反义词:十年九旱(形容某个地区经常干旱)
“十年九涝”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对自然灾害频发的描述。在历史上,由于水利设施不完善,很多地区确实存在频繁的水灾问题,这个成语因此形成并流传至今。
在**,由于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不同地区面临着不同的自然灾害挑战。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和应对策略,也体现了社会对灾害管理的重视。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洪水、灾难、损失和重建。它可能唤起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人类在自然面前脆弱性的认识。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居住或旅行到一个经常发生水灾的地区,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和解释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十年九涝的河岸,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每一次洪流,都是大地的叹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被洪水淹没的田野,人们在水中艰难行走的场景。听觉上,可能联想到雨声、洪水声和人们的呼救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类似的表达来描述某个地区频繁的自然灾害。
“十年九涝”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灾害情况,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描述复杂的自然现象。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而~,公私凋弊,深可愍惜。
1.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2.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3.
【九】
(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 、 《易·文言》传-乾玄用九,乃见天则。 、 《楚辞·九辨》序-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 、 《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
【组词】
九伯、 小九九、 九九、 九地
4.
【涝】
水淹没;雨多成灾。
【引证】
《晋书·袁甫传》-雨久成水,故其域恒涝也。
【组词】
涝漉、 涝疏旱溉、 沥涝、 内涝、 涝洼地
浇水,灌溉。
【引证】
宋·王安石《和钱学士喜雪》-公今早晚班春去,强劝涝田补岁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