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5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53:13
词汇“反来复去”是一个汉语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言语反复无常,缺乏稳定性或决断力。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反来复去”字面意思是指来回反复,形容人的行为或言语反复无常,没有定性。
“反来复去”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反”和“复”两个字组成,表示来回反复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稳定和一致性,因此“反来复去”往往带有负面评价,被视为不成熟或不可靠的表现。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联想到的是不稳定、不可靠和难以信任的形象。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遇到过某人的决策或态度反复无常,导致合作或交往中的困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影反来复去,人心亦如是,夜深人静时,思绪难平。”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钟摆来回摆动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指一个人说话时声音的起伏不定。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lip-flop”或“wishy-washy”,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有反复无常的含义。
“反来复去”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的行为或言语时非常有用,能够准确传达反复无常的含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江涛反来复去,看了又看。
1.
【反】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本义:手心翻转)。
同本义 同: 翻
【引证】
《说文》-反,覆也。 、 《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 、 《汉书·张安世传》-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
2.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
3.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
4.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