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1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19:52
“玉碎香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珍贵的玉石破碎,香气消散。基本含义是指美好的事物遭到破坏或消逝,常用来形容女子早逝或美好时光的流逝。
“玉碎香残”源自**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各种美好事物的消逝。
在**文化中,玉象征着美好和高贵,香则代表着芬芳和纯洁。因此,“玉碎香残”在文化上承载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婉之情。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让人联想到美丽而短暂的事物,如花朵的凋谢、青春的流逝。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描述某个美好时刻的结束或某个珍贵人物的离世时使用这个成语。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玉碎香残夜未央,梦回人远泪两行。”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rose that has wilted”(一朵凋谢的玫瑰),用来形容美好事物的消逝。
“玉碎香残”是一个富有诗意和情感色彩的成语,它不仅描绘了美好事物的消逝,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情感深度。
玉碎香残荒郊卧,云拋雨断重泉墮。
不要等到~时你才珍惜她
1.
【玉】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 《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君无故玉不去身。 、 《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五玉。 、 《周礼·王府》-王齐则共食玉。 、 《书·洪范》-惟辟玉食。 、 《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组词】
玉情儿、 玉墀、 玉阙、 玉虚、 玉树、 玉砚、 玉雕、 玉栏
2.
【碎】
(形声。从石,卒声。“石”是汉字部首之一,从“石”的字与石头有关。本义:破碎)。
同本义。
【引证】
《广韵》-碎,细破也。 、 《庄子·人间世》-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 、 《荀子·法行》-毂已破碎。 、 《列子·黄帝?-不敢以全物予之,为其碎之之怒也。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组词】
碎首、 碎折、 碎扯百裂、 碎身粉骨
3.
【香】
(会意字。据小篆,从黍,从甘。“黍”表谷物;“甘”表香甜美好。本义:五谷的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按,谷与酒臭曰香。”-香,芳也。春秋传曰:“香稷馨香。” 、 《左传·僖公五年》-黍稷靡馨。 、 《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盛,其香始升。
4.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