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4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45:42
“亡猿灾木”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亡猿灾木”是对“猿啸哀”和“落木萧萧”的概括,意指猿猴因悲伤而哀鸣,树木因风灾而凋零,形容环境凄凉,景象悲惨。
“亡猿灾木”源自杜甫的诗句,经过后世文人的引用和解读,逐渐形成固定的成语。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表达对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的感慨。
在**传统文化中,自然景象常被赋予情感和道德的象征意义。因此,“亡猿灾木”不仅描述自然景象,也隐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忧虑。
这个词汇给人以沉重、悲伤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荒凉、凄惨的景象,引发对生命脆弱性和环境破坏的深思。
在描述自然灾害后的景象时,我曾使用“亡猿灾木”来形容那种凄凉和无助的氛围。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风急天高,猿啸哀,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solate”或“bleak”,但缺乏“亡猿灾木”所蕴含的诗意和历史背景。
“亡猿灾木”是一个富有诗意和历史深度的成语,它不仅描述自然景象,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受。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1.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2.
【猿】
(形声。从犬,袁声。猿似犬,故从犬。本义:灵长类动物,形态与猴相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通常写作“猨、猿”。-蝯善援,禺属。 、 《考工记·总目》。注:“貉或为猨。谓善缘木之猨也。”-貉逾汶则死。 、 《诗·小雅·角弓》。传:“猱,猨属。”-毋教猱升木。 、 《庄子·天地》-猿狙之便自山林来。 、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猿之所以寿者,好引其末,是故气四越。
【组词】
猿猴献果、 猿狖、 猿眩、 猿臂
3.
【灾】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或体灾。-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火。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释名》-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
【组词】
灾火、 灾燀
4.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