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0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07:00
词汇“亡琴”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中进行推测和分析。
“亡琴”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失去的琴”或“损坏的琴”。其中,“亡”字在中文里有失去、消亡的含义,而“琴”则指一种古老的乐器,如古筝、古琴等。
由于“亡琴”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象征失去的艺术、文化遗产或个人情感的失落。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学或艺术讨论中。
由于“亡琴”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难以追溯。它可能是由“亡”和“琴”两个字组合而成,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象征意义。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琴常常被视为高雅艺术的象征,与文人墨客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亡琴”可能在文化作品中被用来表达对传统艺术失落的哀悼或对个人情感的缅怀。
“亡琴”可能引起人们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哀伤,对文化遗产的珍惜,或是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回忆。
由于“亡琴”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亡琴”来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岁月如梭,亡琴无声,
回忆如潮,涌上心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老房间中一把损坏的琴的画面,带来一种沉静而哀伤的视觉感受。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断裂的琴弦声,或是想象中琴声的消逝。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亡琴”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描述损坏或失去的乐器来实现。
“亡琴”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它的使用可能更多地局限于特定的文学或艺术语境中。它能够唤起人们对失去的艺术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尽管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在特定的表达和创作中,它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价值。
1.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2.
【琴】
(本作“珡”。象形。小篆字形,象乐器形,上面“玨”象弦和弦柱,下面象琴身。本义:拨弦乐器。俗称古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琴,弦乐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古文从瑟金省声。 、 《广雅·释乐》-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少商。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乐琴书以消忧。
【组词】
琴史、 琴书、 琴床、 琴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