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8:11: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8:11:05
词汇“亡猿祸木”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寓言故事。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亡猿祸木”字面意思是因为猿猴的死亡而导致的树木受损。这个成语比喻因小失大,或者因为一方的错误行为导致整体受损。
“亡猿祸木”最早出现在《战国策·齐策二》中,原文是“猿猴之死,祸及木也”。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成语形式,用以警示人们不要因为小错误而导致大损失。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醒人们在决策和行动时要考虑全局,避免因小失大。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因为一时的疏忽或错误而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而导致朋友间的关系紧张,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亡猿祸木”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一念之差,亡猿祸木,悔不当初,泪洒长空。”
想象一只猿猴在森林中跳跃,突然坠落,周围的树木随之摇晃,这个画面和声音可以很好地诠释“亡猿祸木”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chain is only as strong as its weakest link”(一条链子只有它最弱的一环那么强),强调的是整体中的*弱环节。
“亡猿祸木”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个警示,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把握全局,避免因小失大。
唐大历中,有猴数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杀之。中一老猴忽跃去近邻一家纵火焚屋。里人惧,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脱去。
唐朝大历年间,有数百只猴子栖息在古田的杉木林中,附近的农民嫌它们危害庄稼,想把林子砍光然后杀猴。群猴中的一只老猴见人伐木,就跳到附近的一家房屋开始纵火烧屋。农民见房屋烧起来了赶紧去救火,于是群猴纷纷逃走
1.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2.
【猿】
(形声。从犬,袁声。猿似犬,故从犬。本义:灵长类动物,形态与猴相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通常写作“猨、猿”。-蝯善援,禺属。 、 《考工记·总目》。注:“貉或为猨。谓善缘木之猨也。”-貉逾汶则死。 、 《诗·小雅·角弓》。传:“猱,猨属。”-毋教猱升木。 、 《庄子·天地》-猿狙之便自山林来。 、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猿之所以寿者,好引其末,是故气四越。
【组词】
猿猴献果、 猿狖、 猿眩、 猿臂
3.
【祸】
(形声。从示,楇(kuā)声。本义:灾祸,祸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禍,害也。神不福也。 、 《周礼·掌客》-禍灾杀礼。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禍兮福所倚。 、 《荀子·天论》-逆其类者谓之禍。 、 《论衡·累害》-来不由我,古谓之祸。 、 《韩非子·大体》-鱼无失水之祸。 、 《韩非子·十过》-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 、 《战国策·赵策》-近者祸及身。 、 《淮南子·人间训》-不能为祸。 、 明·魏禧《大铁椎传》-祸且及汝。 、 《资治通鉴》-祸至无日。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文人画士之祸。 、 《广东军务记》-祸及枯骨。
【组词】
祸基、 祸不旋踵、 祸至无日、 祸中有福
4.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