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0:47: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0:47:52
熙来攘往 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群非常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其中,“熙”意为光明、繁荣,“攘”意为拥挤、纷乱。整个成语传达了一种繁忙和热闹的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熙来攘往 常用来描绘市集、节日庆典或繁忙的街道,增强场景的生动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任何热闹的场合,如商场、车站等。在专业领域,如城市规划或社会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人口密集区域的动态。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场景的具体性,例如“人山人海”更强调人数之多,而“熙来攘往”则更侧重于活动的繁忙和热闹。
熙来攘往 的词源较为古典,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普及,成为描述热闹场景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熙来攘往 常与节日庆典、集市等传统活动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对热闹和团聚的重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密集和活动频繁的特点。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是一种热闹和活力的感觉,让人联想到欢快的气氛和人们的热情。在表达中,它可以用来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春节期间的庙会上亲眼目睹熙来攘往的场景,那种热闹和喜庆的气氛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熙来攘往的街头, 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每一张笑脸, 都是节日的诗篇。
想象一下,熙来攘往的市集,人们的笑声、叫卖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热闹的画面。配合欢快的音乐,可以更好地传达这种热闹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bustling with activity" 或 "teeming with peopl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能传达出类似的繁忙和热闹的场景。
熙来攘往 这个词汇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文化中对热闹和团聚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能够帮助我更生动地描述和传达各种热闹的场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们~地汇集在广场上。
1.
【熙】
(形声,本义:曝晒;晒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熙,燥也。 、 《文选·卢谌·赠刘琨》-仰熙丹崖,俯澡绿水。
2.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
3.
【攘】
(形声。从手,襄(xiāng)声。本义:推让,退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攘,推也。 、 《礼记·曲礼上》-左右攘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小子何敢攘焉。 、 《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随流而攘。 、 《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 、 《汉书·艺文志》-合于尧之克攘。
4.
【往】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止,从土。意为从这个地方走向目的地。本义:去,到…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往,之也。 、 《礼记·玉藻》-大夫有所往。 、 《易·咸》-憧憧往来。 、 《国语·晋语》-吾言既往矣。 、 《庄子·逍遥游》-往而不返。 、 《庄子·天道》-往见老聃。 、 《列子·汤问》-跳往助之。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随其往。 、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子何恃而往。
【组词】
前往、 往造、 往教、 往旋、 往蹇来连、 往人、 往至、 往程、 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