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45: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45:59
词汇“捧檄色喜”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意义。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捧檄色喜”字面意思是指捧着檄文(古代用于征召、命令的文书)时表现出喜悦的神情。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接到重要任务或好消息时的喜悦心情。
“捧檄色喜”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檄文是古代官方用于征召、命令的文书,捧檄意味着接到重要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用来形容接到好消息或重要任务时的喜悦心情。
在**传统文化中,接到重要任务或好消息被视为一种荣誉和喜悦的来源。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责任和荣誉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和振奋的,它让我联想到人们在面对挑战和机遇时的兴奋和期待。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接到一个重要项目时感受到类似的心情,虽然不是捧檄,但那种喜悦和期待的感觉是相似的。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捧檄色喜心自宽,春风得意马蹄疾。”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捧着一卷古老的文书,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战鼓声和号角声,增添一种庄严和激动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ith a smile on one's face”或“beaming with jo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是相似的。
“捧檄色喜”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底蕴。
东汉毛义家贫,以孝出名,府檄召义为守令。义捧檄色喜。后其母死,辞职不干。
贤士原不可测,往日~,实是为亲屈志;今乃知毛君节操,实异常人!
1.
【捧】
(形声。从手,奉声。本义:两手承托。古多作“奉”)。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捧,两手承也。 、 《穆天子传》。注:“捧,两手持也。”-捧馈而哭。 、 《后汉书·朱浮传》-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 、 晋·干宝《搜神记》-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组词】
捧戴、 捧脚、 捧檄、 捧头鼠窜、 捧茗
2.
【檄】
(形声。本义:檄文)。
同本义。
【引证】
《英烈传》-太祖得书,便命移檄。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制府檄下。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文檄”即檄文。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奉檄守御。
【组词】
传檄、 羽檄
3. 【色】
4.
【喜】
(会意。甲骨文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声。本义:快乐;高兴)。
同本义(乐之见于谈笑曰喜。喜,形于色)。
【引证】
《说文》-喜,乐也。 、 《礼记·檀弓》-人喜则斯陶。 、 《素问·五远行大论》-其志为喜。 、 《诗·小雅·菁菁》-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喜,念鬼。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嘿然大喜。 、 唐·柳宗元《三戒》-虎因喜。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三保亦自喜。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喜容原好,愁容也好,蓦地间怒容越好。
【组词】
喜洽、 喜之不尽、 喜匆匆、 喜欢不杀、 喜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