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25: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25:41
词汇“千里移檄”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军事通信的实践,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千里移檄”字面意思是将军事命令或重要文书迅速传递到千里之外。这里的“移”指的是传递,“檄”则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这个成语强调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
在文学作品中,“千里移檄”常用来形容信息的迅速传递,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军事相关的讨论中,它仍然是一个有力的表达。
“千里移檄”源自古代的军事通信系统,特别是在战争时期,快速传递命令至关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快速响应的场合。
在中国古代,信息的传递主要依赖人力和马匹,因此“千里移檄”体现了当时社会对高效通信的渴望。在现代社会,虽然通信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个成语仍然保留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个成语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将士们的英勇。它也象征着信息的迅速传递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
在现代生活中,“千里移檄”可以用来形容任何需要快速响应的情况,比如紧急会议的通知或重要文件的迅速传递。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信息如风,千里移檄,瞬间穿越时空的界限。”
想象一匹快马在古代的驿道上疾驰,传递着重要的檄文,这种场景可以激发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消息如风”或“信息闪电般传递”,都强调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
“千里移檄”不仅是一个描述信息快速传递的成语,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尽管通信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提醒我们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和效率。
上奏南阳太守高赐等臧秽。赐等惧罪,遂共重赂大将军梁冀,冀为千里移檄,而固持之愈急。
冀爱财如命,悉数收受,即替他~,嘱固从宽。
1.
【千】
(形声。从十,人声。本义:数目。十百为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千,十百也。
【组词】
千夫、 千门、 千社、 千祀、 总数为一千、 千乘、 千载
比喻数甚大;许许多多。
【引证】
陆机《文赋》。注:光色盛貌。”-清丽千眼。
【组词】
千千、 千般、 千寻、 千钟、 千万劫、 千式百样、 成千上万、 白发三千丈、 千丁、 千人坑、 千山、 千百、 千帆、 千和、 千指、 千品、 千度、 千衲、 千骑、 千颦
2.
【里】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衣外曰表。-裏,衣内也。 、 《谷梁传·宣公九年》注-襦在裏也。 、 《诗·小雅·小弁》-不罹于裏。 、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组词】
里衣、 里外发烧
3.
【移】
(形声。从禾,多声。本义:移秧)。
同本义。泛指移植。
【引证】
《说文》。徐灏注:“戴氏侗曰:‘移,移秧也。凡种稻必先苗之而移之,迁移之义取焉,别作。灏按:禾苗茂密乃移种之。’”-移,禾相倚移也。
【组词】
移花、 移根、 移种,移莳
4.
【檄】
(形声。本义:檄文)。
同本义。
【引证】
《英烈传》-太祖得书,便命移檄。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制府檄下。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文檄”即檄文。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奉檄守御。
【组词】
传檄、 羽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