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5:33
词汇“[夤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夤畏”的字面意思是深切的敬畏或恐惧。其中,“夤”意为深、远,“畏”意为畏惧、害怕。结合起来,“夤畏”描述的是一种深刻的、源自内心深处的敬畏感。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夤畏”常用来形容对神明、自然或重大**的敬畏之情。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但在某些正式或文学性的文本中仍可见到。
“夤畏”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频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敬畏”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情感。
在**传统文化中,对天地、祖先、君王的敬畏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因此,“夤畏”这样的词汇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
“夤畏”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庄重和肃穆的。它让人联想到面对不可知或不可控的力量时的那种深深的敬畏感。
由于“夤畏”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创作或学术讨论中,适当使用可以增加文本的深度和韵味。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夤畏”来描绘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情感体验,如:
在星辰的凝视下,
我感到一种夤畏,
那是宇宙的沉默,
也是心灵的颤栗。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老庙宇或壮丽山川的画面,配以庄重的音乐,如古琴曲,来增强“夤畏”的情感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拉丁语的“reverentia”或英语的“awe”,它们都表达了类似的敬畏情感。
“夤畏”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是理解和表达深刻敬畏情感的重要工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适当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语言的层次和表达的深度。
1.
【夤】
恭敬。
【引证】
《说文》。按,即寅之别体。因寅为借义所专,别制此字。-夤,敬惕也。从夕,寅声。
【组词】
夤畏、 夤亮
夹脊肉。 同: 璌
【引证】
《易·艮》。马注:“夹脊肉也。”-艮其限,列其夤。
2.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