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50: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50:30
词汇“暑痝”是一个相对生僻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酷热的天气或炎热的夏季。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暑痝”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暑痝”的字面意思是酷热的天气,特指夏季的炎热。其中,“暑”指的是夏天的高温,“痝”则有热气蒸腾的含义。
“暑痝”一词在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但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更常用“酷热”、“炎热”等词汇来描述夏季的高温,因此“暑痝”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
在**传统文化中,夏季被视为阳气最旺盛的时期,因此“暑痝”也常被用来象征生命的旺盛和活力。
“暑痝”一词给人带来强烈的炎热感,联想到汗水、疲惫和寻找阴凉的渴望。
在个人生活中,夏季的高温常常让人感到不适,使用“暑痝”一词可以更生动地表达这种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暑痝”来增强夏季酷热的氛围,如:
炎炎夏日暑痝天,
汗水如雨湿衣衫。
寻得树荫暂避热,
心静自然凉意添。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中常用“scorching heat”或“sweltering summer”来描述类似的酷热天气。
“暑痝”一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能够生动地表达夏季的酷热,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类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1.
【暑】
(形声。从日,者声。本义:炎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暑,热也。 、 《易·系辞》-一寒一暑。 、 《诗·小雅·四月》-六月徂暑。 、 《礼记·月令》-土润溽暑。 、 《《素问·天玄纪大论》-寒暑燥湿风火。 、 《韩非子·人间训》-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 、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乌兽稀毛,其性能暑。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 宋·苏轼《教战守》-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组词】
暑溽、 暑岁、 暑夏、 暑寒、 暑湿
炎热的日子。
【引证】
《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 《韩非子·显学》-寒暑不兼时而至。
2.
【魃】
旱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
【引证】
《说文》-魃,旱鬼也。从鬼,犮声。 、 《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
【组词】
旱魃、 魃虐、 魃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