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47: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47:31
词汇“暑絺”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汇,经过查询,它可能是一个笔误或者是一个非常罕见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确切的“暑絺”这个词汇。因此,我将基于假设的“暑絺”进行分析,假设它可能与“暑”(夏天)和“絺”(细葛布)有关。
假设“暑絺”指的是夏天穿的用细葛布制成的衣物,具有轻*透气的特点,适合炎热的夏季穿着。
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暑絺”来形容夏日清凉的服饰,或者用来比喻某种轻盈透气的质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纺织品或服装设计,可能会提及。
由于“暑絺”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无从考证。但如果假设它是由“暑”和“絺”组合而成,那么“暑”源自对夏天的描述,“絺”则源自对细葛布的描述。
在*传统文化中,夏季服饰讲究轻透气,以适应炎热的气候。因此,“暑絺”这样的词汇可能反映了人们对夏季服饰的特定需求和文化偏好。
提到“暑絺”,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清凉的夏日、轻*的衣料和舒适的穿着体验。这种联想可能会带来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反应。
由于“暑絺”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可能较少。但如果在一个炎热的夏日,穿着一件轻*的夏衣,可能会让人想起这个词汇所代表的清凉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炎炎夏日,暑絺轻披,风过处,凉意自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夏日清凉衣物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轻快的夏日旋律,以增强“暑絺”带来的清凉感。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形容夏季的轻*衣物,如英文中的“summer linen”或“light cotton”。
尽管“暑絺”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但通过假设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可能代表的含义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和理解文化差异。
1.
【暑】
(形声。从日,者声。本义:炎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暑,热也。 、 《易·系辞》-一寒一暑。 、 《诗·小雅·四月》-六月徂暑。 、 《礼记·月令》-土润溽暑。 、 《《素问·天玄纪大论》-寒暑燥湿风火。 、 《韩非子·人间训》-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 、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乌兽稀毛,其性能暑。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 宋·苏轼《教战守》-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组词】
暑溽、 暑岁、 暑夏、 暑寒、 暑湿
炎热的日子。
【引证】
《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 《韩非子·显学》-寒暑不兼时而至。
2.
【絺】
(形声。从糸(mì),希声。本义:细葛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絺,细葛也。 、 《小尔雅》-葛之精者曰絺。 、 《书·禹贡》-厥贡盐絺。 、 《仪礼·大射仪》-幂用锡若絺。 、 《礼记·曲礼》-袗絺络不入公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