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2:05
海鱼:字面意思是指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基本含义是指那些在海洋环境中生存、繁殖的鱼类,它们通常具有适应海洋生活的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
“海鱼”一词直接来源于汉语,由“海”和“鱼”两个字组成,没有复杂的词源故事。在古代汉语中,“海”指海洋,“鱼”指鱼类,两者结合即表示海洋中的鱼类。
在许多沿海文化中,海鱼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例如,日本的寿司文化中,海鱼是不可或缺的食材。
海鱼常常让人联想到海洋的广阔和神秘,以及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它可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海洋生态保护的意识。
个人经历中,海鱼可能是家庭聚餐时的一道美味佳肴,或是海边度假时的一次钓鱼体验。
在诗歌中,海鱼可以被描绘为:
海鱼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跳跃, 它们的鳞片闪烁着银色的光芒, 在深蓝的海水中自由游弋, 如同大海的精灵,舞动着生命的旋律。
海鱼的图片可能展示出它们在海洋中的美丽姿态,而海浪的声音和海鸥的叫声则可能与海鱼的形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海洋的氛围。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sea fish”,法语中的“poisson de mer”,德语中的“Meeresfisch”,都指代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但其文化内涵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
海鱼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海洋生物的一部分,也承载了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和情感。在学习语言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自然和文化,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
2.
【鱼】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引证】
《说文》-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 《易·中孚》-豚鱼吉。 、 《论衡·指瑞》-鱼木精。 、 《仪礼·特牲礼》-鱼十有五。 、 《诗·邶风·新台》-鱼网之设。 、 《礼记·曲礼》-鲜鱼曰脡祭。 、 《吕氏春秋》-鱼上冰,獭祭鱼。 、 《史记·周本记》-白鱼跃入王舟中。
【组词】
鱼鲩冠儿、 鱼鳞册、 鱼烂、 鱼轩、 鱼脍、 鱼市、 鱼质龙文、 鱼米、 鱼秧、 鱼鱼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