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0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01:36
“唐突西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对西施这样的美人做出不礼貌或不恰当的行为。基本含义是指对某人或某事做出不恰当、不合适或冒失的行为,尤其是在对待非常优秀或尊贵的人时。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对美好事物的破坏或不尊重。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不恰当的行为,不仅仅局限于对人的不尊重。在专业领域,如礼仪、公共关系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行为得体的重要性。
“唐突西施”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唐突西施,自以为美。”原意是指自不量力,后来演变为形容对美好事物的不恰当处理。
在**文化中,西施是美的象征,因此“唐突西施”强调了对美的尊重和保护。在社会交往中,这个成语提醒人们要注意行为的得体性,尤其是在对待重要人物或文化遗产时。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不和谐、不愉快的感觉,因为它涉及对美好事物的破坏。在表达时,它常用来批评那些不懂得尊重和珍惜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过有人在博物馆中不遵守规定,随意触摸展品,这种行为就可以用“唐突西施”来形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唐突西施美,徒增笑料耳。”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粗鲁的人在美丽的花园中随意践踏花朵,这种行为就是“唐突西施”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不和谐的声音,如瓷器破碎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break the vase”或“to spoil the beauty”,但这些表达没有“唐突西施”那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唐突西施”这个成语不仅提醒我们在行为上要得体,还强调了对美好事物的尊重和保护。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的精确性。
以《史记》所记原歌作尾声,近于唐突西施,点窜尧典。
东晋初年,很有名望的尚书仆射周顗为人特别谦虚。人们总喜欢把他与当时同样有名望的尚书令乐广相提并论,说他们两人都是才学过人、德高望重。周顗谦虚地说:“把我与他相比,是亵渎了他,那是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了。”
我们不能干~的时期。
1.
【唐】
(形声。小篆作字形。从口,庚声。本义:大话)。
广大。
【引证】
扬雄《甘泉赋》-平原唐其坛曼兮。
【组词】
唐唐、 唐皇
2.
【突】
(会意。从穴,从犬。本义:犬从洞穴中突然窜出)。
狗从穴中突然而出。
【引证】
《说文》。徐锴系传:“犬匿于穴中伺人,人不意之,突然而出也。”-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 《汉书·刑法志》。注:“恶马也。”-是犹以鞿而御駻突。
3.
【西】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 、 《敦煌曲子词集》-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
【组词】
西迟
4.
【施】
(形声。从(yǎn),也声。本指旗帜)。
旗飘动。
【引证】
《说文》朱骏声通训定声-旖施,柔顺摇曳之貌。 、 《说文》-施,旗貌。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犹阿那也。”-旖旎(施)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