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27: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27:56
海难:指在海上发生的灾难性**,通常涉及船舶的沉没、碰撞、搁浅或其他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故。
海难一词源于汉语,由“海”和“难”组成,直译为“海上的困难”。在古代文献中,海难多指海上遭遇的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难的定义和处理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在海洋文化中,海难往往被视为悲剧和警示,提醒人们海上航行的风险。在一些文化中,海难还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相关联。
海难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无情。它也可能引发对幸存者的同情和对遇难者的哀悼。
个人经历中,海难可能与新闻报道、电影或书籍中的描述相关,或者与亲友的海上经历有关。例如,某人可能因为亲友在海难中幸存而更加关注海上安全。
在诗歌中,海难可以被描绘为命运的转折点,如:
在那无边的海洋,
命运的船只遭遇了海难,
生命的灯塔,
在风暴中摇曳,
寻找着希望的岸。
海难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沉没的船只、汹涌的海浪和救援行动。听觉联想可能包括海浪的咆哮、警报声和人们的呼救声。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shipwreck”或法语的“naufrage”,海难的概念相似,但具体的表达和使用可能有所不同。
海难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涉及具体的灾难*,还承载着对生命、自然和技术的深刻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海难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海上风险,同时也丰富了我们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1.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
2.
【难】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引证】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资治通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诸葛亮《出师表》-危难之间。 、 《国语·晋语》-以免于难。 、 《资治通鉴》-芟夷大难。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故及于难。
【组词】
排难解纷;苦难、 逃难、 落难、 蒙难、 罹难、 避难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引证】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组词】
发难、 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