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2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26:31
词汇“凡听”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凡”通常表示“所有的”或“一般的”,而“听”则是指“聆听”或“听取”。因此,“凡听”可以理解为“听取所有的”或“普遍地聆听”。
“凡听”的字面意思是指广泛地或普遍地聆听或听取信息。
由于“凡听”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不太常见。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强调一个人对所有声音或意见的开放态度。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学或哲学讨论中。
由于“凡听”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凡”和“听”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用于特定的文学或哲学语境中。
在强调全面性和包容性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凡听”可能被用来强调听取不同声音的重要性。
“凡听”可能给人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一个愿意听取各种意见和声音的人。
在个人生活中,我可能会在需要全面考虑问题时使用“凡听”这个概念,例如在团队讨论或家庭决策中。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凡听”来表达对自然界声音的欣赏:
凡听风吟,凡听雨泣,
凡听花开,凡听叶落。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安静的森林,各种声音和谐共存,体现“凡听”的概念。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凡听”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能存在于强调全面聆听的文化中。
“凡听”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强调了全面聆听和包容性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可以用来强调对不同意见的尊重和接纳。
1.
【凡】
(象形。金文字形,象造器之模范形。①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②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
凡是,一切。
【引证】
《广雅》-凡,皆也。 、 《三苍》-凡,数之总名也。 、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凡者,独举其大事也。号凡而略,名目而详。 、 《书·微子》。郑注:“犹皆也。”-凡有辜罪。 、 《周礼·春官序》-凡内女之有爵者。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凡所应有。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 宋·沈括《梦溪笔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组词】
凡有、 凡此
2.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