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5:00: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5:00:15
戒备:指保持警惕,以防备可能的危险或威胁。它通常涉及心理上的准备状态和物理上的防御措施。
“戒备”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用于军事领域,表示军队为应对敌人攻击而采取的防御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心理和日常生活中的警惕状态。
在某些文化中,“戒备”可能与不信任或敌意相关联,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被视为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机制。在社会动荡或危机时期,人们普遍更加戒备。
“戒备”一词往往带有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警惕的眼神、紧绷的肌肉和随时准备应对威胁的状态。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旅行中遇到可疑人物,那时我保持了高度戒备,确保自己和同伴的安全。
在诗歌中,“戒备”可以用来形容内心的紧张状态:
心中的城墙高筑, 每一块砖都刻着戒备的痕迹,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在英语中,“戒备”可以对应为“on guard”或“alert”,在不同文化中,其含义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戒备”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适用于多种语境和领域。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防御状态,也反映了心理上的警惕和准备。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戒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紧张和警惕的情绪。
1.
【戒】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戒,警也。 、 《诗·小雅·采薇》-岂不日戒。 、 《礼记·曾子问》-以三年之戒。 、 《左传·哀公元年》-基浇能戒之。 、 《国语·吴语》-息民不戒。 、 《庄子·养生主》-怵然为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戒之慎勿忘。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知足以自戒。
【组词】
戒慎、 戒书、 戒旦、 戒守、 戒命、 戒戢、 戒诗
2.
【备】
(形声。从人,備(bèi)声。本义:谨慎、警惕)。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小辨》-事戒不虞曰知备。 、 《墨子·七患》-备者,国之重也。 、 《国语·周语》-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 、 《汉书·史丹传》-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
【组词】
傥荡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