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20:20: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20:20:00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年(农历戊戌年)清朝末年,由光绪帝领导的一场政治改革。这场旨在通过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来挽救清朝的衰落。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等。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和慈禧太后的干预,这场变法仅持续了103天便以失败告终。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戊戌变法常常被用作背景,展现那个时代的动荡和人物的命运。例如,梁启超的《少年**说》中就反映了变法时期的思想激荡。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戊戌变法可能作为一个历史**被提及,用来说明历史上的改革尝试或失败的原因。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政治学等专业领域,戊戌变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学者们会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
同义词:百日维新、光绪变法
反义词:无,因为这是一个特定历史**的名称,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词源:戊戌变法直接来源于农历的戊戌年,即18年。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戊戌变法成为了近代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其名称和含义在历史学界和文化中得到了固定。
戊戌变法发生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时期,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社会矛盾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官员寻求变革。这场变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现代化的渴望和对传统体制的挑战。
戊戌变法带给人们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复杂的,既有对那个时代人们勇于改革的精神的敬佩,也有对改革失败和随之而来的悲剧的哀伤。它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无常和改革的艰难。
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不会直接遇到与戊戌变法相关的*,但通过学历史,可以从中汲取教训,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推动有益的变革。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戊戌之年,风云变幻,
光绪帝心,维新梦断。
梁启超笔,激扬文字,
百日辉煌,终成过往。
戊戌变法可以通过历史纪录片、老照片和戏剧表演等形式来呈现,这些视觉和听觉材料能够帮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戊戌变法的,但类似的政治改革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它们都反映了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尝试和挑战。
戊戌变法是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揭示了清朝末年的社会矛盾,也反映了人民对于变革的渴望。了解戊戌变法对于理解**近代史和思考现代社会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
【戊】
古代以十干配五方,戊居十干中,因以指中央。
【引证】
《汉书》-五六者,天地之中合。
2.
【戌】
(指事。从戊,含一。不详。戊(wù)武器。本义:地支的第十一位)。
戌时。
【引证】
《三国演义》-明日大利,宜用戌亥时。
【组词】
戌亥时
3.
【变】
(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变,更也。 、 《小尔雅》-变,易也。 、 《白虎通》-变者,非常也。 、 《易·系辞》-一阖一辟谓之变。 、 《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
【组词】
变文协韵、 天气突变;巨变、 变豹、 变宫
4.
【法】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同基本义。
【引证】
《说文》-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 、 《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 《书·吕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 《盐铁论·诏圣》-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 、 《管子·心术》-杀戮禁诛谓之法。 、 《大戴礼记》-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 《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当斩。 、 《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