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2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23:12
词汇“戈堞”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风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分析:
结合起来,“戈堞”可能指的是城墙上用于防御的设施,或者是与古代战争、城防相关的概念。
由于“戈堞”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在现代语境中很少使用。在古代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可能会提到“戈堞”来描述古代城池的防御工事。
“戈”和“堞”都是古代汉语词汇,源自古代的军事和建筑术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降低,但在历史研究和古代文献中仍然保留其原始意义。
在古代**,城墙和防御工事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戈堞”这样的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军事文化和城防技术。
提到“戈堞”,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城池的坚固,带来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对古代文明的敬畏。
由于“戈堞”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但在历史学*或写作中,可以用来丰富描述古代战争和城防的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戈堞”来描绘战场的景象:
铁骑踏尘烟,戈堞映血光。
城头旌旗动,战鼓震天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古代城墙上戈堞的景象,士兵们在上面巡逻和射击。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风音乐,营造出古代战场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描述城墙防御工事的术语,如英文中的“battlements”或“ramparts”。
“戈堞”作为一个古代军事术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的军事文化和城防技术。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的历史和文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适当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历史感。
1.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2.
【堞】
(形声。从土。葉(yè)声。本义: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城用土,加以砖墙,为之射墙也,亦谓之陴,或谓之陴倪。-堞,城上女垣也。 、 《左传·襄公六年》-傅于堞。
【组词】
雉堞;城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