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25: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25:04
人格权是指个人在法律上享有的,保护其个性、尊严、名誉、隐私等非财产性权利的总称。这些权利确保个人在社会中能够保持其独特的身份和自主性,不受他人无端的侵犯。
在法律领域,人格权是一个核心概念,涉及民法、刑法等多个分支。在文学作品中,人格权可能被用来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道德选择。在日常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尊重人格权”来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人格权这一概念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随着人权观念的兴起而逐渐被法律体系所接受。在20世纪,随着全球人权**的发展,人格权的保护范围和力度都有了显著的扩展和加强。
在现代社会,人格权的保护被视为文明进步的标志。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人格权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认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人格权这一词汇常常让人联想到尊重、平等和自由。它激发了对个人尊严的维护和对不公正行为的抵制。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过因侵犯他人人格权而引发的冲突,这让我更加意识到尊重他人人格权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人海的波涛中,每个人格权如灯塔般矗立,指引着尊严的方向。”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孤独的身影在广阔的天空下,象征着每个人格权的独立和不可侵犯。音乐上,可以选择一首温柔而坚定的旋律,代表对人格权的尊重和保护。
在不同文化中,人格权的具体内容和保护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西方文化可能更强调个人隐私和自由,而东方文化可能更注重集体和谐和社会责任。
人格权是现代社会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在法律上有明确的定义和保护,也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理解和尊重人格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格】
3.
【权】
(形声。从木,雚(guàn)声。本义:黄花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权,黄华木也。从木,雚声。 、 《尔雅·释木》。又如:权舆(草木萌发的状态)-权,黄英。 、 《诗·秦风·权舆》-于嗟乎,不承权舆。 、 《大戴礼记·诰志》-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