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29: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29:01
“十二旒”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帝王或贵族冠冕上的装饰物。旒(liú)指的是冠冕前后垂挂的玉串,十二旒即指十二串这样的玉串。在古代**,旒的数量和材质往往象征着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
在文学作品中,“十二旒”常被用来描绘帝王或贵族的威严和尊贵。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考古或古代服饰研究的专业领域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同义词:玉旒、冠旒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与“平民”、“庶人”等词汇形成对比,强调身份的差异。
“十二旒”一词源于古代**的礼仪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使用范围相对固定,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帝王或贵族的冠冕装饰。
在古代社会,冠冕上的旒数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十二旒通常是或高级贵族的专属,这种制度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礼仪规范。
提到“十二旒”,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古代帝王的威严和尊贵,以及古代礼仪的庄重和繁复。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感。
在参观故宫或历史博物馆时,我曾亲眼见过展示的古代冠冕,其中就有十二旒的装饰,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帝王的身份和地位。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帝王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写: “金銮殿上,十二旒垂,玉石相映,威仪天下。”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身着龙袍的帝王,头戴十二旒的冠冕,缓缓步入金碧辉煌的宫殿。伴随着古琴的悠扬旋律,整个场景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和庄严的气氛。
在其他文化中,如古埃及或古罗马,也有类似的冠冕装饰,但具体的形式和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古埃及的法老王冠上也有类似的装饰,但材质和形状可能与**的十二旒有所区别。
“十二旒”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描述古代冠冕装饰的术语,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符号。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代**的礼仪制度和社会结构,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在语言中得到体现和传承。
1.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2.
【二】
(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一加一的和。
【引证】
《说文》-二,地之数也。从耦一,会意。古文又从弋。 、 《易·系辞》。虞注:“谓乾与坤也。后世官书以贰为之,为防奸易。”-因二以济民行。 、 《论语·公冶长》-赐也闻一以知二。 、 《韩非子·五蠹》-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组词】
二加四得六、 二府、 二太爷、 总数为二、 二形、 二难、 二仪、 二纪、 二氏、 二军、 二南、 二星、 二天
3.
【旒】
旗子下边悬垂的饰物。
【引证】
《礼记》。又如:旒旌(有垂旒的旌旗);旒缀(旌旗的垂饰。系结于旌旗之上。喻附属);旒苏(旒旗的垂饰)-旗十有二旒。
古代皇帝礼帽前后的玉串。
【引证】
《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
【组词】
旒纩;旒紞、 旒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