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4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49:33
守身若玉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像保护玉石一样保护自己的身体和品德。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保持纯洁和高尚的品德,不受外界不良影响。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古代**文化中对个人品德的高度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社会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守身若玉强调的是个人品德的纯洁性和高尚性。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强调个人在道德和行为上的自律。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正直、纯洁和高尚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复杂环境中仍能保持自我的人,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他始终守身若玉,即使在面对职业诱惑时也不为所动,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纷扰的世界里,我守身若玉,
心如止水,不为外界所动。
这个成语让人联想到清澈的玉石,以及宁静的山水画。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筝的悠扬旋律,给人一种宁静和纯洁的感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keep one's virtue intact”或“to remain pur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含义相似。
守身若玉 这个成语强调了个人品德的重要性,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它都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品质。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并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道德和价值观。
1.
【守】
(会意。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左传·二十一年》-王巡虢守。 、 《周礼均人》。注:“地守,衡虞之属。”-均地守。 、 《周礼·内宰》。注:“宿卫者。”-纠其守。 、 《荀子·王制》。注:“谓地也。”-虽守者益。 、 《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 《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
3.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4.
【玉】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 《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君无故玉不去身。 、 《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五玉。 、 《周礼·王府》-王齐则共食玉。 、 《书·洪范》-惟辟玉食。 、 《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组词】
玉情儿、 玉墀、 玉阙、 玉虚、 玉树、 玉砚、 玉雕、 玉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