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6: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6:07
“摧兰折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摧毁兰花和折断美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破坏美好的事物或伤害优秀的人才。它强调了对美好事物的破坏和对人才的伤害,通常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
在文学作品中,“摧兰折玉”常用来形容战争、灾难或人为的破坏行为对美好事物的摧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保护文化遗产、珍惜人才等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化学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和描述特定**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同义词:
反义词:
“摧兰折玉”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对美好事物的比喻。兰花和美玉在文化中都是高洁、美好的象征,因此用它们来比喻破坏美好事物是非常恰当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文学作品,也出现在日常口语和专业讨论中。
在文化中,兰花和美玉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兰花代表高洁、清雅,美玉则象征珍贵、美好。因此,“摧兰折玉”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常用来批评那些破坏美好事物的行为。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悲伤和愤怒。它让我联想到历史上那些因为战争、灾难或人为破坏而失去的珍贵文化遗产和优秀人才。这种联想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事物,并呼吁保护和尊重文化遗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与过一次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活动。在那次活动中,我们努力修复和保护一些因自然灾害而受损的古建筑。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摧兰折玉”的含义,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战火无情摧兰折玉,
古迹残垣诉说往昔。
愿手携手护文化遗产,
让美好永存人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争或灾难中文化遗产被破坏的画面,如古建筑倒塌、艺术品被毁等。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或愤怒的音乐来配合这个成语的情感色彩。
在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英语中的“destroy the beauty”或“ruin the masterpiece”,但它们可能没有“摧兰折玉”这样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
“摧兰折玉”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表达破坏美好事物的词汇,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意义和情感色彩的符号。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更加注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保护。
1.
【摧】
(形声。从手,崔声。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云汉》-先祖于摧。 、 范仲淹《岳阳楼记》-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组词】
摧折、 摧剥、 摧烧
2.
【兰】
(形声。从艸,阑(lán)声。本义:兰草,即泽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蘭,香草也。 、 《汉书·司马相如传》-衡兰芷若。 、 《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
3.
【折】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易·丰》-折其右肱。 、 《易·说卦》-兑为毁折。 、 《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 、 《周礼·疡医》-折疡之祝药。 、 《仪礼·特牲礼》-设折俎。 、 《左传·哀公元年》-无折骨。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领而死。 、 《淮南子·人间训》-堕而折期髀。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折。 、 《汉书·李广苏建传》-触柱折辕。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组词】
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 折伐、 折首、 折脚铛、 折齿
4.
【玉】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 《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君无故玉不去身。 、 《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五玉。 、 《周礼·王府》-王齐则共食玉。 、 《书·洪范》-惟辟玉食。 、 《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组词】
玉情儿、 玉墀、 玉阙、 玉虚、 玉树、 玉砚、 玉雕、 玉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