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01:24: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01:24:28
词汇“摧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摧伏”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摧伏”的字面意思是指摧毁、制服或使屈服。其中,“摧”意味着破坏或击败,“伏”则表示屈服或倒下。结合起来,“摧伏”描述的是一种通过强力手段使对方屈服或崩溃的状态。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摧伏”常用于描述战争、斗争或辩论中一方通过强大的力量或智慧使另一方屈服的情景。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或文学创作中仍可见其身影。
“摧伏”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但在某些文学作品或专业领域中仍保留其古雅的韵味。
在**传统文化中,“摧伏”常与英雄主义、智谋和力量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强者和智者的崇拜。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的使用更多地体现了对力量和智慧的尊重。
“摧伏”一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联想,如战场上的硝烟、辩论场上的激烈交锋,以及通过智慧和力量取得胜利的喜悦。这个词汇激发了人们对力量和智慧的向往。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辩论赛中使用“摧伏”一词来形容我们团队通过精心准备和团队协作最终战胜了对手,这个词汇的使用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在诗歌创作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摧伏”:
在风暴的中心,
雷霆摧伏了黑暗的森林,
光明重现,
希望在废墟中重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战场上士兵们英勇作战,最终摧伏敌军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激昂的交响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增强“摧伏”带来的力量感和胜利感。
在英语中,与“摧伏”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subdue”或“overcome”,它们在表达上更为直接,但缺乏“摧伏”一词的古雅和力量感。
通过对“摧伏”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表达力量和智慧方面的独特魅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恰当地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1.
【摧】
(形声。从手,崔声。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云汉》-先祖于摧。 、 范仲淹《岳阳楼记》-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组词】
摧折、 摧剥、 摧烧
2.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