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1: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1:58
[兀坐] 的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独自坐着,没有其他人陪伴。基本含义是指孤独地坐着,可能带有沉思或无所事事的意味。
“兀坐”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兀”字有孤独、独立的意思,而“坐”则是指坐下的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传统文化中,孤独有时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因此“兀坐”可能被赋予一种积极的意义,如冥想或自我反省。然而,在现代社会,孤独往往被视为一种负面状态,因此“兀坐”可能更多地与孤独和无聊联系在一起。
“兀坐”这个词给我一种宁静和孤独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可能在思考人生,也可能只是在享受片刻的宁静。这种状态有时是自我反思的好时机,但也可能带来一种被社会孤立的感觉。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里兀坐了整个下午,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那种孤独但充实的感觉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兀坐”:
兀坐于黄昏的边缘,
思绪如落叶般飘散,
孤独的影子,
在夕阳下拉长。
视觉上,“兀坐”让我联想到一个人坐在窗前,外面是飘落的雪花或细雨,室内光线柔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氛围。听觉上,可能伴随着轻柔的钢琴曲或雨声,增强这种孤独和宁静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itting alone”或“solitary sitting”,但这些表达没有“兀坐”那种特定的孤独和沉思的意味。
“兀坐”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但它提供了一种描绘孤独和沉思状态的独特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状态。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能体会到它在特定语境中的独特魅力。
1.
【兀】
(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高耸特出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兀,高而上平也。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兀岸、 兀嵝
2.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