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18: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18:09
“出污泥而不染”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人从污秽的环境中出来,但自身仍然保持纯洁,不被污染。这个成语强调了人的品格和道德的坚韧,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保持高尚的节操。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逆境中保持清白和高尚的品质。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赞扬某人在不良环境中依然保持正直。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体如何抵抗负面影响。
同义词“洁身自好”强调个人保持自身清洁,而“清者自清”则强调清白的人不需要解释。反义词“随波逐流”和“同流合污”则分别表示随大流和与不良环境同化。
这个成语出自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原文中用莲花比喻人的高洁品质,后来这个比喻被广泛接受并形成了成语。
在文化中,莲花常被用作纯洁和高尚的象征。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于道德坚韧和品格高尚的推崇,尤其是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它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自我,不被外界负面因素所影响。它也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复杂社会中依然保持正直和纯洁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自己和他人,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保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标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如莲出淤泥,不染一丝尘;心若明镜台,何处惹尘埃。”
结合莲花的图片,可以让人联想到清澈的水面和纯洁的莲花,音乐上可以选择清新脱俗的旋律,如古筝或钢琴曲,来增强这种纯洁和高雅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lily among thorns”(荆棘中的百合),也是一种对纯洁和高贵的比喻。
“出污泥而不染”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品格的一种赞美,也是一种对坚持原则和道德的鼓励。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自我,坚守内心的纯洁和高尚。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你看它~,光明磊落,象征了一种崇高的品德。
北宋时期,理学开创者周敦颐定居到庐山莲花峰下的濂溪边著书立说,他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提出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认为菊花像人间的隐士,牡丹像人间的富贵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像人间的君子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污】
(形声。从水,于声。本义:停积不流的水)。
浊水池。一说小水坑。
【引证】
《说文》-污,秽也,一曰小池为污。
3.
【泥】
阻塞,阻滞。
【引证】
《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组词】
泥滞、 泥漉、 泥饮、 江为山所泥
拘泥于;拘执,不变通。
【引证】
《二刻拍案惊奇》-总而言之,不能泥信的就是了。
【组词】
泥文、 泥定、 泥信、 泥执、 泥常、 泥象、 泥视
4.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5.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6.
【染】
(形声。从水,杂声。一说从木、从水、从九。会意。古染料多来源于植物,故从木;染料须加工成液体,故从水;染须反复进行,故从九。本义:使布帛等物着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染,以缯为色也。 、 《周礼·序官》。注:“兰ň象斗之属,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掌染草。
【组词】
染博士、 染服、 染户、 染茜、 染采、 染事、 染网、 一股暖流染红了她的两颊;染指甲;染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