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46: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46:49
“一毫不染”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连一丝一毫的污点或杂质都没有,形容非常干净、纯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人的品行高洁,没有受到不良影响或污染。
“一毫不染”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对纯净状态的直接描述。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
在**传统文化中,纯洁和无瑕被视为高尚品质的象征。因此,“一毫不染”这个成语在强调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时尤为重要。
这个成语给人以清新、纯净的感觉,让人联想到清澈的水、洁白的雪等自然景象。在情感上,它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美好品质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朋友的心灵纯净,或者在描述一个新装修的房间时强调其干净整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她的笑容,一毫不染,如同初升的朝阳,温暖而明亮。”
视觉上,这个成语让人联想到洁白的雪花或清澈的湖水。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清晨的鸟鸣或潺潺的溪流声,都是纯净自然的象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otless”或“immaculate”,都强调了无瑕疵和纯净的概念。
“一毫不染”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纯净,更强调了精神上的纯洁和高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有力的工具,能够传达深刻的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和应用,我更加理解了汉语中对纯净和高洁品质的重视。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毫】
(毫为豪的俗字。形声。从毛,高省声。本义:长而尖的毛)。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畜》-未成毫狗。
【组词】
毫光、 毫芒、 毫黍、 毫眉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染】
(形声。从水,杂声。一说从木、从水、从九。会意。古染料多来源于植物,故从木;染料须加工成液体,故从水;染须反复进行,故从九。本义:使布帛等物着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染,以缯为色也。 、 《周礼·序官》。注:“兰ň象斗之属,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掌染草。
【组词】
染博士、 染服、 染户、 染茜、 染采、 染事、 染网、 一股暖流染红了她的两颊;染指甲;染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