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2: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2:40
威吓:指用强硬的手段或态度使人感到害怕,从而达到控制或影响他人的目的。字面意思是通过威力和恐吓来迫使他人服从。
“威吓”一词源自汉语,由“威”和“吓”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威”指力量或权威,“吓”指使害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威吓”,用以描述通过显示力量来使人害怕的行为。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威吓可能被视为不道德或非法的行为。例如,在许多法律体系中,威吓他人可能构成犯罪。在社会学中,威吓可能被视为一种权力滥用,影响社会和谐。
威吓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如恐惧、不安和反感。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强权、压迫和不公正。这种情感反应可能影响人们对威吓行为的看法和态度。
在个人经历中,威吓可能出现在工作环境、家庭关系或社会交往中。例如,某人可能在工作中遇到过上司的威吓,这种经历可能影响其对权威的态度和职业发展。
在诗歌中,威吓可以用来描绘黑暗或压迫的氛围:
“在威吓的阴影下, 心灵颤抖,不敢呼吸。 黑暗的力量,无声地蔓延, 在每个角落,留下恐惧的痕迹。”
威吓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阴森的画面,如夜晚的森林或废弃的建筑物。在音乐中,低沉、紧张的旋律可能传达威吓的氛围。
在不同语言中,威吓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意义相似。例如,英语中的“intimidate”和法语中的“intimider”都强调通过显示力量来使人害怕。
威吓是一个具有强烈负面情感色彩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威吓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权力关系和社会行为,并在语言表达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一词汇。
1.
【威】
威力;威风。
【引证】
《说文》-威,畏也。 、 《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 、 、 《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 、 《汉书·李广传》-威棱威乎邻国。 、 汉·贾谊《过秦论》-威振四海。 、 《明史》-为敛威去。
【组词】
威风杀气、 威弧、 威折、 威服、 威柄、 威畏、 威约、 威凌、 威绥
尊严,威严。
【引证】
《明史》-畏威保位。 、
【组词】
威荣、 威法、 威神、 威裕、 威敬、 威光、 威棱、 威德、 威锋、 威权、 威灵、 威声、 威神、 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