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9:33
“劫余灰”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灾难或战争后残留的灰烬。它通常用来比喻经历了巨大灾难或变革后留下的痕迹或遗迹。
在文学作品中,“劫余灰”常用来形容历史的沧桑和人类的苦难,如在描述战争、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后的景象。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或灾难学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特定**的后果。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劫余灰”更强调灾难后的灰烬状态,而“残骸”和“废墟”可能更侧重于物理结构的破坏。
“劫余灰”这个词汇的词源可能来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劫”指的是灾难或劫难,“余灰”则是指残留的灰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固定,用来形容灾难后的状态。
在**文化中,“劫余灰”常常与历史的沧桑和民族的苦难联系在一起,如在描述抗日战争或文化大革命后的社会状态。
这个词汇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悲伤的,因为它让人联想到灾难和破坏。它也可能激发人们对和平与重建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曾经历过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可能会对这个词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劫余灰,风一吹,便散了。”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被战火摧毁的城市,灰烬覆盖着大地。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声或哀伤的音乐。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如“ashes of devastation”或“ruins of war”,但每个文化对其的理解和使用可能有所不同。
“劫余灰”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描述了灾难后的物理状态,也反映了人类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希望。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沉重。
1.
【劫】
(会意。从力,去声。本义:以强力使对方欲去而不得)。
威胁;威逼。
【引证】
《说文》-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 、 《礼记·儒行》-劫之以众。 、 《战国策·秦策》-已珉欲以齐秦劫魏。 、 《荀子·解蔽》-故口可劫而使墨云。 、 《淮南子·精神》-不可劫以死生。 、 《汉书·高帝纪》-因以劫众。 、 宋·苏洵《六国论》-积威所劫。
【组词】
劫杀、 劫略、 劫盟、 劫质
2.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
3.
【灰】
(会意。从手,从火。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本义:火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灰,死火余烬也。 、 《礼记·月令》。注:“火之灭者为灰。”-毋烧灰。 、 《字汇》-火过为灰。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纸灰之类。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灰飞烟灭。
【组词】
灰灭、 灰榇、 灰罐、 灰枵、 灰火、 灰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