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5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59:37
乡音:指一个人出生或成长的地方特有的口音或方言。它通常与个人的家乡或原籍地相关联,是个人身份和文化背景的一部分。
乡音一词源于汉语,由“乡”和“音”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乡”指乡村或家乡,“音”指声音或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固定用来指代特定地区的口音或方言。
在**,乡音常常与乡愁、家乡情怀联系在一起,是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交往中,乡音有时也会成为地域歧视的一个因素。
乡音往往能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回忆,它是一种情感的纽带,连接着个人与家乡的深厚情感。
在个人生活中,乡音可能是与家人和朋友沟通的桥梁,也是在外地遇到同乡时的亲切标志。
在诗歌中,乡音可以用来表达对家乡的深情: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乡音无改是归人。
乡音可能让人联想到家乡的风景、特色食物和传统音乐,这些都是乡音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乡音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英语中的“accent”和“dialect”也有类似的意义和用法。
乡音不仅是语言学上的一个概念,更是文化认同和个人身份的重要标志。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尊重乡音的多样性,有助于增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音】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 《白虎通·礼乐》-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夫音,乐之舆也。 、 《庄子》-鸡狗之音相闻。 、 宋·苏轼《石钟山记》-北音清越。 、 清·姚鼐《登泰山记》-鸟兽音迹。
【组词】
音颡、 音强、 音制、 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