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5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58:43
“手挠”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用手指或手掌去抓、刮或摩擦某个表面或物体。这个动作通常是为了缓解痒感、清洁皮肤或者进行某种形式的自我表达。
在文学中,“手挠”可能被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焦虑或不安,例如:“他不停地手挠头皮,显示出内心的烦躁。”
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直接地描述一个动作,如:“我感到背后痒,就用手挠了挠。”
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心理学,“手挠”可能与皮肤疾病或心理状态有关,例如:“患者因皮肤瘙痒而频繁手挠,需要进一步诊断。”
同义词:抓、刮、摩擦 反义词:抚摸、轻拍
“手挠”这个词源于汉语的基本词汇,没有特别复杂的词源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使用方式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
在某些文化中,频繁手挠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不卫生的行为。在社会交往中,适度的身体语言是重要的,因此过度或不当的手挠可能会影响他人对你的印象。
“手挠”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不适或不安,因为它通常与身体的不适感相关。在情感上,它可能引起轻微的焦虑或不适。
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时会因为皮肤痒而手挠,尤其是在干燥的季节。这种行为通常是本能的反应,但也提醒我注意皮肤的健康。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手挠”来象征内心的不安:
夜深人静,心事重重, 手挠心扉,思绪难平。
视觉上,“手挠”可能让人想到手指在皮肤上轻轻刮过的画面,而听觉上可能联想到轻微的摩擦声。
在英语中,“手挠”可以翻译为“scratch”,其使用和含义与汉语中的“手挠”相似。
“手挠”是一个简单但多功能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基本的身体动作,还能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如何适应不同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1.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2.
【挠】
(形声。从手,尧声。本义:扰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挠,扰也。 、 《国语·吴语》。韦昭注:“挠,扰也。”-挠乱百度。 、 《汉书·王莽传上》。颜师古注:“挠,扰也。”-挠乱国家,几危社稷。 、 《韩非子·八经》-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 、 《汉书·晁错传》-匈奴之众易挠乱也。 、 宋·苏轼《教战守》-挠以军法。
【组词】
挠乱、 挠滑、 挠正、 挠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