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6-25 17:38: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6-25 17:38:51
“东挨西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东边挨着问,西边也问,形容到处询问或打听。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在不同的地方或向不同的人询问同一件事情,表现出一种急切或好奇的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一个人物的好奇心或焦虑情绪,例如在侦探小说中,主角可能会“东挨西问”以获取线索。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件事情非常关心,到处打听消息。在专业领域,如新闻采访或市场调研中,记者或研究员可能会采用“东挨西问”的方式来收集信息。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侧重点的不同,例如“四处打听”更强调动作的范围,而“东挨西问”则更强调动作的频繁和急切。
“东挨西问”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方向的运用,如“东”和“西”常用来泛指不同的方向或地点。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并不常见,可能是近代汉语中形成的表达方式。
在文化中,询问和打听是一种常见的社交行为,尤其是在获取信息或解决问题时。因此,“东挨西问”这个成语反映了人重视信息收集和交流的社会文化背景。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好奇和急切。它让我联想到一个人在寻找答案时的焦虑和不懈努力,这种情感在学*和探索新知识时尤为明显。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为了准备一个重要的项目报告,不得不“东挨西问”地收集数据和信息。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最终帮助我完成了任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东挨西问寻真理,不畏风雨踏征程。”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个人在不同的地点之间奔波,不停地询问和记录。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如人们的回答声、脚步声和纸笔摩擦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k around”或“seek information from various sources”,这些表达也强调了从不同地方或人那里获取信息的行为。
“东挨西问”这个成语在描述信息收集和问题解决过程中非常有用,它不仅反映了语言的生动性,也体现了文化中对知识和信息的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急切和好奇的情感。
1.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东,动也。 、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 《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方木也。 、 《广雅·释天》-东君,日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邻。 、 《白虎通·情性》-东方者,阳也。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组词】
关东;旭日东升;东夏、 东朝、 东极、 东君、 东坦、 东裔、 东村女、 东方作、 东记
2.
【挨】
遭受;忍受。
【引证】
关汉卿《元曲选·窦娥冤》。-这无情棍棒,教我挨不的。
【组词】
挨打;挨批
拖延;磨蹭。
【引证】
《水浒传》-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
3.
【西】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 、 《敦煌曲子词集》-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
【组词】
西迟
4.
【问】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问,讯也。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 、 《周礼·大宗伯》-时聘曰问。 、 《仪礼·聘礼》-小聘曰问。 、 《论语》-问人于他邦。 、 《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 、 《乐府诗集·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列子·汤问》-问其故。 、 《后汉书·列女传》-跪问其故。 、 《史记·孔子世家》-景公问政孔子。 、 《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康肃问曰。 、 《左传·庄公八年》-公问不至。
【组词】
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 问信、 问官答花、 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 问岁、 问禁、 问遂、 问对、 问知、 问俗、 问卦、 问经、 问龟、 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