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31: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31:52
“春困秋乏”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春秋两季容易感到疲倦和困乏。春天时,由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容易感到困倦;秋天时,由于气温逐渐降低,人体需要适应季节变化,也容易感到疲劳。
“春困秋乏”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描述人们在春秋季节的普遍感受,成为汉语中描述季节性疲劳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春秋两季被认为是自然界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人们对此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春困秋乏”不仅是一个生理现象的描述,也反映了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细腻的情感体验。
“春困秋乏”这个词让我联想到季节的更替和生命的循环。它提醒我顺应自然,适时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享受每一个季节带来的独特感受。
在春天和秋天,我常常会感到疲倦,这时我会提醒自己“春困秋乏”,适当增加休息时间,保持良好的饮食*惯,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困秋乏,岁月悠悠,花开花落,人生几何。”
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来描述季节变化对人的影响,如英语中的“spring fever”和“fall fatigue”。
“春困秋乏”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人们在春秋季节的生理感受,也反映了*人对自然变化的深刻理解和体验。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1.
【春】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草(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屯”亦兼作声符。小篆字形,隶变以后,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本义:春。四季的第一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春,推也。从艸屯,从日,艸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芚。 、 《尔雅·释天》-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秋繁露。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气也,故生。 、 《公羊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 、 《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 、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组词】
春归、 春闱、 春蚕、 春事、 春人、 春试、 春忙、 春社
2.
【困】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wéi),象房的四壁;里边是生长的树木。本义:废弃的房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困,故庐也。
3.
【秋】
(象形。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秋,禾谷熟也。 、 《尔雅》-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 、 《春秋繁露·官制象无篇》-秋者,少阴之选也。 、 《月令章句》-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 、 宋·范成大《颜桥道中》-处处田畴尽有秋。 、 赵树理《福贵》-收过了秋,天气一凉,病就重起来。
【组词】
麦秋、 秋麦、 秋禾、 秋成、 秋苗、 秋实、 秋登
4.
【乏】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
【引证】
《说文》。按,容也。从反正,推事。受矢者为正,避矢者为乏。-乏,春秋传曰,反正为乏。 、 《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 、 《仪礼·大射仪》-凡乏用革。 、 《仪礼·乡射礼》。注:“容谓之乏,所以为获者御矢也。”-乏参侯道。
无功伏安,电抗性伏安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