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2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29:07
“停刑”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停止执行刑罚,通常用于法律语境中,指的是在特定情况下暂时或永久地中止对某人的刑罚执行。
在法律领域,“停刑”可能出现在关于死刑、监禁或其他形式的刑罚的讨论中。例如,如果一个囚犯的健康状况严重恶化,法院可能会决定停刑,以允许囚犯接受必要的医疗治疗。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法律或道德上的宽恕,或者作为一种情节转折点,展示人物命运的转变。
在口语中,“停刑”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相关的概念,如“缓刑”或“减刑”,则更为常见。
同义词:缓刑、减刑、赦免
反义词:执行刑罚、加刑
“停刑”这个词汇源自汉语,由“停”和“刑”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停”意味着停止或中止,而“刑”则指刑罚。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这个词汇逐渐被用于描述法律程序中的特定行为。
在**文化中,法律的执行往往强调公正与人道并重。因此,“停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在考虑到囚犯的健康或社会贡献时。
“停刑”这个词汇可能引起人们对法律正义、人道主义和宽恕的思考。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律的灵活性和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关注法律新闻或参与法律讨论时,了解“停刑”的概念是很有帮助的。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停刑”来象征宽恕和重生:
在法律的冷峻边缘, 停刑的温暖光芒闪现, 生命的钟摆, 在宽恕中轻轻摇摆。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法庭场景的画作,法官宣布停刑的决定,囚犯的表情从绝望转为希望。
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段柔和的旋律,象征法律的宽恕和人性的温暖。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stay of execution”或“reprieve”,德语中的“Strafaussetzung”,都表达了类似的概念,即暂时或永久地中止刑罚的执行。
“停刑”这个词汇在法律语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涉及法律程序,还触及到人道主义和宽恕的深层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实现人性的关怀。
1.
【停】
(形声。从人,亭声。本义:停止,止息)。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言语》-停,定也,定于所在也。 、 《左传·隐公三年》。注:“潢汙,停水。”-潢汙行潦之水。 、 唐·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琵琶声停欲语迟。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余亦停弗上。 、 清·方苞《狱中杂记》-时方冬停遣。
【组词】
停床、 停市、 停刑、 停步
2.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