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24: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24:03
弥耳受教(mǐ ěr shòu jiào)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垂耳听从教诲”,形容非常恭敬地听取别人的教导或建议。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权威或长辈的教诲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和顺从。
在文学作品中,弥耳受教常用来描绘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或者下属对上级的服从。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或庄重的场合,如教育、管理或传统文化的讨论中,仍可听到。
弥耳受教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礼仪的重视,特别是在儒家文化中,对长辈和权威的尊重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尊重和顺从的固定表达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和权威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弥耳受教**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在教育和社会交往中的谦逊和顺从。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庄重和尊敬的感觉,让人联想到传统教育场景中的师生关系,或者是家庭中的长幼有序。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专业培训中见到一位年轻同事对资深专家的每一句话都弥耳受教,这种态度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好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曦微露,学子弥耳受教,书声琅琅,智慧之花绽放。”
想象一个安静的教室,学生端正地坐着,老师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学生的表情专注而恭敬,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弥耳受教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anging on every word”(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句话),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尊重和专注的情感是相似的。
弥耳受教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虽然直接使用的机会可能不多,但它提醒我们在学*和工作中保持谦逊和尊重的态度,这对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且等我收伏了这个贯索奴,作个引线,不怕那条孽龙不弭耳受教。
1.
【弭】
(形声。从弓,耳声。本义:角弓,末端用骨做装饰的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骨饰两头,不缴束,不漆。-弭,弓无缘,可以解辔纷者。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
3.
【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受,相付也。 、 《周礼·天官·司书》-受其币。 、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拜受爵。 、 《周礼·司干》。注:“取藏之。”-则受之。 、 《仪礼·丧服》。注:“犹承也。”-受以小功衰。 、 《国语·楚语》。注:“承也。”-颛顼受之。 、 《管子·海南》-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 、 《后汉书·列女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组词】
受茶、 受宫厅、 受法、 受事、 受册、 受祉、 受胙
4.
【教】
(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 《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以教国子弟。 、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礼记·乐记》-教者,民之寒暑也。 、 《国语·周语》-教,文之施也。 、 《春秋繁露》-精华,教政之本也。 、 《管子·小匡》-君有此教士三万人。 、 《韩非子·五蠹》-修教三年。 、 《史记·货殖列传》-宁有政教。 、 唐·韩愈《师说》-择师而教。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教吾子。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 、
【组词】
教治、 教禁、 教读、 教读老夫子、 教民、 教迪、 教帖、 教当、 教示、 教戒、 教告、 教演、 教阅、 教坊司、 教门儿、 教引嬷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