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1:52: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52:56
“博者不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博学的人不知道”。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虽然知识渊博,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却缺乏实际经验或知识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讽刺那些自以为学识渊博却实际上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个特定领域或情境下的无知。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之间的差距。
“博者不知”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对于知识与实践关系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各个领域,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的统一。因此,“博者不知”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于知识分子的批判,认为他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
这个成语可能带有一种讽刺或批评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自视甚高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它提醒人们,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而不仅仅是积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在某个领域非常专业但在其他领域却一无所知的人。这时,我们可以用“博者不知”来形容他们的这种状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博学之士,书卷满屋,
遇事不解,博者不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书架上堆满书籍的场景,但主人公在修理家具时却束手无策。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轻快的旋律,来强调这种讽刺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 theory, no practice”,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博者不知”这个成语提醒我们,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那些理论丰富但实践不足的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他是一个~的人。
1.
【博】
(形声。从十,尃(fū)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同本义。与“小”相对。
【引证】
《说文》-博,大通也。 、 《诗·鲁颂·泮水》-戎车孔博。 、 《淮南子·泛论》-岂必褒衣博带。 、 王逸《鲁灵光殿赋》-丰丽博敞。 、 《楚辞·招魂》-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 《礼记·学记》-不学博依。
【组词】
宽衣博带;博硕、 博硕肥腯
2.
【者】
(《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同本义。
【引证】
五代·王衍《醉妆词》-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组词】
者回、 者般、 者流、 者番、 者里、 者个、 者边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